“哎呀,嚇死我了!币粋20多歲的女孩在來到名為《回光返照》、展示“頭發(fā)離開人體后繼續(xù)生長”的視頻前驚叫!斑@個展覽很新奇,想法很前衛(wèi),但在我看來都不是很實用!币晃粡亩鄠惗嗷乇本┻^節(jié)的李大爺如此說道!罢褂[很好,跟我在歐洲看的展覽有很多相似!币晃坏聡^眾平靜地表示。更多的觀眾則是不停地拍照、合影……從9月28日至10月17日,2011年北京國際設計周最重要的一項內(nèi)容“首屆北京國際設計三年展”在天安門廣場東側的國家博物館免費向公眾開放。設計其實比純藝術離人們生活更近,但在設計展上,并不是人人都能看懂、理解那些看上去簡單的家居、生活用品。既然花了同樣的時間參觀,對于這個國內(nèi)首次大規(guī)模設計主題展,是走馬觀花還是盡可能接收更多對自己有用的信息?本報記者采訪了多方人士,希望為讀者參觀設計三年展提供有用的幫助。
志愿者黃璐璐在為觀眾講解
【展覽現(xiàn)場:觀眾反饋大不同】
北京師范大學數(shù)學專業(yè)的戲惠是與上面提到的那位德國朋友一起來參觀的。他表示自己并不知道這次三年展,還是德國朋友從網(wǎng)上看見消息然后要求前來!昂芏嘧髌返膭(chuàng)意、想法和表達的意思都非常好,但有些作品能不能實現(xiàn)在我看來是另外一回事。我覺得設計跟數(shù)學領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,比如傳統(tǒng)理念與現(xiàn)代科技結合,還有一些理論上的東西,只是用不同方法、施用到不同領域而已。我的德國朋友說因為不少展品都來自意大利、英國等國家,所以感覺跟他在歐洲看的設計展很相似!
從多倫多回國的李大爺是跟老伴兒一起到天安門參觀,意外發(fā)現(xiàn)了這個展覽就過來看看:“總的感覺是很新奇、新穎,比如浴缸、噴頭、座椅等,都跟一般人的想法不一樣,設計師的角度我們平時都想不到。不過我跟老伴兒說,這有點像時裝,不是都能穿出來,想法很前衛(wèi),但不是很實用!
秦小姐在一家拍賣公司上班,大學的專業(yè)是廣告設計!伴_始看了半天,有很多疑惑,即使看了作品簡介也不是很明白作者的意思,就是走馬觀花。后來發(fā)現(xiàn)有講解員,跟著走了半圈就豁然開朗了。我最喜歡展覽最后一部分‘可能的世界’,印象最深的是詹姆斯·金2007年創(chuàng)作的‘未來肉類食品’,提出了在不傷害動物的前提下保證人類的肉食攝取。我平時有很多想法都不能得到周圍人的認同,大家說我脫離現(xiàn)實。在這個涉及未來的展區(qū)我找到了不少共鳴!
【講解員:盡量讓更多人理解】
記者在現(xiàn)場觀察到,有不少觀眾并不知道現(xiàn)場有講解員提供免費講解服務,設計專業(yè)背景也不是人人都具備,所以很多人都像秦小姐那樣走馬觀花地很快看過來,頂多是跟自己覺得有意思的作品合個影,參觀效果打了不少折扣。
志愿者黃璐璐是清華美院工業(yè)設計專業(yè)碩士二年級學生,她每個整點小時都會到“可能的世界”展區(qū)開始免費講解,講完一圈需要30至40分鐘。“我們是一個十幾個人的小組,每3個志愿者負責一個展廳。每天早上8點上崗一直工作到下午5點閉館。我是從9月20日就駐守在這了,從布展到了解展品,每件作品的擺放、布光都看在眼里。這些都是從世界各地來的、非常珍貴的展品,所以當策展人要我們幫忙時我們都非常小心。有的廳的策展人則很嚴謹,都自己動手不要志愿者幫忙,我們也會尊重策展人的決定!
黃璐璐表示這是她第一次參加設計周的活動,在為工作自豪的同時也發(fā)現(xiàn)了一些可以改進得更好的方面:“這些展品真的非常優(yōu)秀,都是精挑細選來的。不過問題是,其實設計作品很多都需要互動,比如這輛‘冰激凌車’是確實可以發(fā)射‘納米冰激凌飛彈’的。但由于場地及觀眾安全問題,很多作品都只是靜態(tài)展示。與此同時,在瑞士館那邊,很多不應該觸碰的展品反而被摸、被碰,最后因為擔心展品受損,只能采取更嚴格的保護措施。我覺得在展覽方式上我們還是跟國外有些差異,但作為第一次展覽能如此轟動,我覺得已經(jīng)很不錯了!
對于自己的工作,黃璐璐表示雖然辛苦但也覺得很有意義:“講解員其實是展品與觀眾間最重要的橋梁。特別是我們這個展,更具探索性、前瞻性,如果沒有講解,觀眾就會覺得很抽象、不理解。很多觀眾在跟我參觀完一圈后會說‘原來設計師這么關注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’、‘世界其實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’,這說明他們看懂了這個展覽,這比直接說‘謝謝’更讓我有成就感!
【專家:人人都應該補上設計課】
鄭曙旸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、高級室內(nèi)建筑師,也是2011北京國際藝術周組委會副主任。對于觀眾參觀首屆北京國際設計三年展后的不同反饋,他認為有觀眾看不懂很正常,不過通過一些參觀前的“小準備”,會有更多人容易理解到底什么是“設計”。
不要把設計展當藝術展看——公眾對設計展的理解,更多還是從藝術展的角度,其實設計與藝術并不直接相關。設計思考的問題是人的生活方式怎么走?未來怎么發(fā)展?以前我們總把“設計”和“藝術”掛鉤,其實設計是人類把藝術、科學結合后的思維方式
大多數(shù)人都不懂“設計”——我們國家的整個設計教育比西方國家落后得多。不論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,甚至可以說是缺失的。在這個展覽中的作品是“現(xiàn)代設計”的概念,是工業(yè)文明以后的產(chǎn)物。而我們國家的國情是“到本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(fā)達國家水平”,實際上我們十分需要補上工業(yè)文明、補上設計的課。我們有相當一部分人,不光是老百姓,對設計并不是真正的理解。所以這個展覽從一開始就是有一定難度的,這也要求我們必須做成開放平臺,而不是專業(yè)、小圈子平臺。設計教育光在高校、學校努力是絕對不行的,必須進入大眾生活層面。觀眾說看不懂也沒關系,至少知道世界上是有這樣一些人在思考這樣的問題。
怎樣能看懂設計——這個展覽的特點之一,就是并不是讓觀眾評論哪件展品好?哪件不好?而是通過我們提示的主題、通過所有展品傳達給觀眾一個大理念。其實這次展覽的不少展品已經(jīng)被商家生產(chǎn)出來,但那都是以家居裝修為目的的商業(yè)行為,本身缺乏設計知識的背景交代。比如很多作品是被世界頂級設計師列入經(jīng)典教材的,而在商家“教育”的影響下,觀眾只是覺得它是一個可以放在客廳的普通的椅子。這個系統(tǒng)的知識背景被商家抹殺了,所以面對經(jīng)典設計品,觀眾也看不出好在哪。其實設計作品只有兩類,一類就是產(chǎn)品,批量生產(chǎn)出來就能用,強調(diào)舒適性、功能性;另一類是觀念性、概念性的,通過展品傳達一種理念。我們在現(xiàn)場推出了兩本輔助讀物,一本是設計周紀念冊,這是“最全”的,所有展品都收錄在內(nèi);另一本是《裝飾》雜志增刊,里邊詳細地把設計的來龍去脈講清楚,是“最細”的。觀眾可以先大概了解再看展品,效果會大大不同。